指尖绽放的蓝白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子在白杨坪播撒非遗火种

通讯员 缪伟 单单 袁语蔚

7月6日,阳光穿透山间薄雾,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小白杨”实践团再次走进群山环抱的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白杨坪林区中心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浸润千年的非遗文化课——扎染技艺体验。这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又一暖心篇章,以文化之美滋养乡村童心,为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启幕,布帛之上的传说

在精心布置的临时“非遗工坊”里,实践团成员用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启了课堂:“大家看,传说中一位姑娘的布意外落入染缸,被树枝勾住的地方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花纹——这就是扎染的诞生!”孩子们被故事吸引,目光聚焦在展示台上:运用“卷上绞”技法形成的波浪纹、夹子夹出的几何图案、棉线缠绕产生的云朵纹理……成员们用预先制作的精美样品,无声诉说着不同捆扎方法带来的无限可能。一位女生轻触样品后,兴奋地表示要染出“彩虹一样”的布。

图为实践团成员展示扎染样品并讲述故事。供图 袁语蔚

 

探索,方寸之间的奥秘

“想知道这些神奇的花纹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进入核心环节。理论讲解后,教室瞬间化作创作工场。孩子们分组领取白布、染料和工具。实践团成员穿梭指导:先将白布温水浸泡以便着色;孩子们依据心中的“秘密图案”进行创意捆扎——或捏角成星,或螺旋成圈;随后选择心仪的靛蓝、鹅黄、浅紫等染料浸染;密封固色20分钟后,便是最激动人心的拆线时刻。操作过程中,教室里交织着棉线缠绕的悉索声、染料滴落的轻响和热烈的讨论声。一位女生执着地尝试模仿绣球花纹样,在边角密集打结,实践团成员细心指导绳结松紧:“太紧染料进不去,太松花纹会跑掉哦。”

图为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学习捆扎布料。供图 袁语蔚

 

绽放,拆解瞬间的惊喜

在拆解第一块扎染布料的现场,一名女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蓝底白纹手帕,其花纹形似绣球花,引来了周围同学的惊叹。与此同时,另一名学生也兴奋地展开自己制作的扎染作品,呈现出自然形成的蓝白冰裂纹效果。女生表示要将自己的手帕“送给妈妈”。实践团志愿者借此机会向学生们讲解了扎染艺术的特点,特别指出了其独特的“偶然之美”——即最终图案效果常有意外的惊喜。随后,实践团组织学生们将完成的蓝白扎染手帕带到操场进行晾晒。他们在树木间拉起长绳,用夹子将手帕逐一固定。微风吹拂下,悬挂的手帕轻轻摆动,形成了一道展示扎染作品的独特风景线。阳光透过布料,将花纹清晰地映照在地面上。

图为孩子们的扎染作品在操场上晾晒展示独特花纹。供图 彭琳智

 

共鸣,分享与播种的时刻

活动尾声的“作品分享会”上,孩子们的热情达到顶点。他们兴奋地讲述创作思路:有人要把手帕送给支教老师“谢谢他们”,有人想珍藏起来“记住今天的快乐”,还有人提议“挂在学校里,让全校都看看扎染多美!”这些质朴的心愿,点亮了乡村课堂别样的光彩。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当素白的布料在孩子们指尖化作星辰、花朵与流云,跨越千年的智慧便在这片土地悄然复苏。这些作品,是他们与传统文化最美的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合照展示染作品。供图 袁语蔚

 

续航,文化种子的未来

这次扎染技艺进校园活动,为白杨坪林区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的非遗文化体验。通过亲手捆扎、染色、拆解的过程,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看到自己完成的蓝白花纹手帕,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份独特的文化印记,激发了对传统技艺的兴趣。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供图 彭琳智


 

 

标题:指尖绽放的蓝白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子在白杨坪播撒非遗火种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sy/37305.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