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聚焦金寨山茶油,南财学子实践解锁“绿色财富”

厂房里的工人把控温度,仓库里的产品承载梦想。乡村企业,是让土地结出产业硕果的地方,更是乡村振兴中跃动的经济脉搏。2025年7月15至7月21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一皖茶油”团队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了有关山茶油的三下乡实践调研。

产业根基:茶油成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访谈中,金寨县开发区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金寨县作为农业大县,虽一产占比逐渐下降,但茶油产业凭借多重优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茶油是农户收益较好的经济作物,对于留住劳动力、带动就业意义重大。”负责人表示,当地龙头企业东旭大别山企业正是在收购原有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依托前期扎实的企业基础,形成了“企业+农户”的互利共赢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稳定收购渠道,农户则为企业保障原料供应,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

金寨山茶主要生长在大别山这片沃土中,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呈微酸性,海拔、坡度适宜,排水良好且远离工业污染,使得油茶树从开花到结果,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无污染,吸收天然养分,孕育出的油茶籽品质优良,营养价值极高,堪称“人间奇果”。山茶油龙头企业山美生物的余总经理剖析成本指出:经历“五斤果出一斤籽,五斤籽榨一斤油”的高损耗,纯正山茶油合理售价必超八十元/斤。这让“一皖茶油”团队成员不禁赞叹山茶油的价值之高。

(图为山茶基地部分茶树 张佳乐供图)

发展瓶颈:一产、二产、三产困难重重

一产种植环节面临严峻挑战。梯田种植虽赋予茶油独特品质,却也带来巨大生产难题。由于山茶树"花果同枝"的特殊生长特性,机械化采摘难以实现,人工采收成为唯一选择。这不仅大幅推高生产成本,更因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面临"无人可采"的窘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农户私自采摘行为屡禁不止,对企业利益损害巨大。

二产加工环节陷入发展怪圈。虽然东旭大别山已建成现代化生产线,但受限于原料供应的强季节性,设备年利用率不足50%,造成资源严重闲置。更棘手的是行业内的重复建设现象,各地盲目上马加工项目导致产能过剩,却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在品牌建设方面,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和质量认证,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龙头企业也难以脱颖而出。

三产销售环节问题更为复杂。尽管企业尝试"线上线下"双轨并行,但线上渠道受制于财务和管理流程的制约发展缓慢,线下则主要依赖单位福利采购等传统渠道,市场拓展举步维艰。更严重的是电商平台上山茶油价格混乱,部分商家以调和油冒充纯茶油,严重损害消费者信任。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让注重品质的企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困境,正制约着这个千年油种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图为安徽先徽食品有限公司员工直播带货 张佳乐供图)

展望未来:当代技术破局之路

 面对重重瓶颈,“一皖茶油”实践团队在调研总结中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首先,在种植端亟需引入智慧农业技术,通过遥感监测、土壤检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对茶园水肥精准调控,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同时推广矮化优良品种与高效修剪技术,逐步改善“花果同枝”带来的机械化难题。其次,在加工环节,建议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优化榨油与精炼工艺,提升出油率与产品稳定性;同时引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将茶籽粕、茶壳等再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收益。

在销售与品牌建设方面,团队主张借助数字化营销手段,打造统一品牌和溯源体系,依托短视频、直播电商拓宽消费群体,强化产品故事与文化传播,让金寨山茶油真正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通过政策、技术与人才的多方合力,传统油茶产业正在迎来“绿色+智能”的升级契机。实践队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科技赋能,青年助力,金寨山茶油终将走出深山,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

(图为实践队员探访金寨经济开发区合照   张佳乐供图)

(通讯员:董思语)

 

标题:暑期三下乡:聚焦金寨山茶油,南财学子实践解锁“绿色财富”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sy/37460.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