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曲星”实践团探访徐州新沂十人桥

追溯红色记忆传承英雄精神

2025 年 8 月 1日,苏州大学 “文曲星” 实践团赴徐州新沂市窑湾镇十人桥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为深入学习淮海战役历史,传承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实践团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等形式,探寻这座 “英雄之桥” 背后的红色故事。

 

十人桥因 1948 年淮海战役中的壮举闻名遐迩。当年 11 月,华东野战军某部 10 名战士在追击国民党军时,为突破运河天险,冒着炮火用肩膀扛起木板搭建临时浮桥,保障大部队顺利渡河。这段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英雄史诗,如今被镌刻在桥头的纪念碑上,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图为淮海战役十人桥纪念园 刘天浩供图

 

上午 9 时,实践团抵达十人桥纪念园。展馆内,泛黄的战地日记、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战士们用过的木板担架等实物展品,配合动态沙盘还原的战斗场景,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激烈战况。“这是战士刘加祥的家信,字里行间全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家人的牵挂。” 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封字迹潦草的书信介绍道。实践团成员俯身凝视,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信里说‘等打完这仗,就回家种庄稼’,简单的愿望背后是沉甸甸的担当。”

图为园内的 “英雄墙” 韩政轩供图。

在纪念馆的 “英雄墙” 前,实践团成员驻足良久。墙上陈列的 10 位战士黑白照片中,年龄最小的仅 19 岁。“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而出。” 实践团指导老师感慨道,“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要传承的核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十人桥遗址测量桥面宽度,考证当年搭建人桥的细节 韩政轩供图。

 

随后,实践团来到十人桥遗址。历经七十余载风雨,这座由青石垒砌的桥梁已褪去硝烟痕迹,桥下运河水静静流淌。实践团成员沿着桥面缓缓行走,触摸着桥栏上斑驳的刻痕。“想象一下,冰冷的河水没过胸口,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他们却始终没有松开肩膀。” 实践团队长蹲在桥边,对着当年搭建人桥的位置比划着,“10 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他们用信念架起了通往胜利的通道。”

 

图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文曲星”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工作人员在十人桥纪念碑前合影刘天浩供图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在十人桥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的献花仪式。大家手捧白菊,向革命先烈三鞠躬,随后集体诵读《少年中国说》片段。“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铿锵的声音回荡在运河岸边,与桥下的流水声交织成特殊的共鸣。

 

此次实践活动让 “文曲星” 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激励前行的精神动力。实践团将整理此次活动的采访实录和影像资料,在校内举办 “十人桥精神” 主题展,并联合新沂市相关部门开发红色研学课程,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这段英雄历史。

 

 

 

(通讯员 杨璐萍)

 

 

标题:苏州大学“文曲星”实践团探访徐州新沂十人桥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sy/37603.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