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水,流淌千年情。2025年7月22日至30日,南京师范大学“榴光溢彩,籽籽同心”运河文化团于江苏省运河沿线展开了一场浸润式文化实践。此次实践紧扣运河文脉传承与民族交融主题,以运河为轴、深挖民族交往历史,集绘本研学、社区宣讲、走访调研为一体。

这条流淌千年、见证无数民族携手同行的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依旧脉动不息,化身为凝聚民族情感、传承团结基因的文化纽带。而扬州、淮安、苏州等城市在悠悠运河的滋养下,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互鉴共生。南师大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挖掘历史深处的交融故事,将其转化为孩童可感可知的生动课堂,让民族同心的种子在新时代沃土中生根发芽。

一、调研先行,深掘史蕴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开展了系统扎实的调研工作,以《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为脉络,埋首于扬州城防志、淮安漕运考、苏州民俗录等地方文献,辅以150余篇中外学术论著,在泛黄的书页间梳理出各民族沿运河迁徙、贸易、通婚的珍贵线索,构建起多维度的运河民族交往故事集。

纸上得来终觉浅,团队继而踏上实地寻访之路。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漕运博物馆内,团队驻足凝视着回族商队的铜制货签、漕运木船模型等镌刻民族交融印记的珍贵文物,用心捕捉着展陈中呈现的各族人民沿运河交往的生动场景,细致拍摄了反映运河历史变迁的文物、河道模型及水利工程图纸。这些鲜活的史料,为团队深挖运河民族交往故事积累了丰富素材。

走出展厅,团队在博物馆内外及运河沿岸同步展开“大运河民族交融历史认知” 主题问卷调研,广泛了解公众对运河承载的各民族交往史实、传统技艺互鉴案例及团结互助故事的认知程度。

二、童创实践,撒播同心

前期积累的成果在社区落地生根。当团队走进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七家湾社区,那些沉淀的历史瞬间有了具象表达。宣讲者以同学们垂涎欲滴的牛肉锅贴为引子,拆解面皮与馅料里藏匿着的回汉饮食融合智慧;通过老照片回溯明清时期“七家湾十八姓”的民族聚居史;用动画演示运河边维吾尔族坎儿井技术与江南水利的互鉴历程。PPT上流转的古籍残页、老物件照片与宣讲者生动的讲述交织,让史料变得可感可知,使民族交融的记忆以更亲近的方式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孩子们授课。熊英吉 供图

活动实践阶段,一卷卷黑白线稿绘本在孩子们眼前展开:回族商人与汉族船工在码头交接货物,藏族画师与汉族工匠共绘寺庙壁画,彝族马帮与傣族村民交换物产…… 这些由团队成员手绘的画面,描绘着运河沿线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场景,成了孩子们驰骋想象的画布。在队员引导下,社区小朋友化身“小小画家”,用天马行空的色彩为历史故事赋予童真视角,看着笔下斑斓的画面,孩子们的笑容里满是成就感。

壮族铜鼓手工课上,孩子们在了解铜鼓的文化意义后,动手裁剪、粘贴、描绘,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小铜鼓”。团队自主研发的民族服饰磁贴也深受喜爱,孩子们通过拼贴游戏理解民族服饰的融合演变,在玩乐中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魅力。当色彩斑斓的绘本与手工作品完成时,民族交融已不是教科书中的白纸黑字,而化为孩子们心中可触摸的美好印记,闪耀着童真与团结的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在辅导儿童进行绘本填色。杨亦菲 供图

三、青春接力,再谱新章

大运河蜿蜒流淌,见证着千年民族交融的温情岁月。南师大运河文化寻宝团的青年们,正以青春之力续写这段动人篇章。他们沿着运河故道,踏访古镇的年画作坊,在色彩交融中探寻回族、汉族工匠共研技艺的往事,用镜头记录、用笔墨梳理,让沉睡的故事在新时代苏醒。而大运河的波光里,既倒映着千年民族交融的剪影,也映照着青年们接续奋斗的身影。

图为团队成员与儿童合影留念。熊英吉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从理论上的抽象概念变为生活中的点滴印记,让大运河的民族交融记忆在青春力量推动下焕发新生。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年视角挖掘运河文化,在运河两岸书写更多“籽籽同心”的新故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随河水流向更远的地方。

标题:南师大运河文化团开展“榴光溢彩,籽籽同心”实践活动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sy/37620.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