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活化非遗·数字赋能新生: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跨越宁虞探寻非遗活化新路径

 

一碗蕈油面的热气,将婉转的评弹声“蒸”进了夏日清晨的鼻腔。在常熟燕园,长廊作书台、园林为幕布,游客们边听《茉莉花》边品早茶——这是南京林业大学“跨界活化非遗·数字赋能新生”实践团在调研中见证的一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强调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实践团以非遗与城市旅游、社区教育、数字技术融合为主线,深入展馆、街区、社区与线上平台,尝试为传统非遗找到更年轻、更广阔的生存空间。2025年暑期,随着全国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活动拉开帷幕,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的5名研究生组建“跨界活化非遗·数字赋能新生”实践团,于盛夏奔赴江苏南京、苏州常熟两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探索非遗在数字时代下的活化新路径。

 

(一)从展馆到街景:非遗“被记住”与“被体验”

2025年7月6日,团队首站抵达南京“秦淮·非遗馆”及小西湖景区,近距离观摩古琴艺术、绳结、剪纸等非遗技艺展品,并与传承人交流,构建起对传统非遗的直观认知体系。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常熟老城区南赵弄10号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与方塔商苑的常熟评弹艺术馆。两馆以橱窗式集中展陈。团队成员们在与馆内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交流后,现场观摩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的藏书、文稿和书画展示区,以及古琴制作工艺的展示区。橱窗式展馆把零散史料收拢,通过图文、实物等静态展陈让团队成员们体会到常熟作为“虞山琴派发源地”“评弹第二故乡”的非遗历史文化底蕴。

(图1: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与采访)

然而真正让成员们感受到非遗“活起来”的,是7月19日在常熟燕园的那场评弹与园林早茶沉浸式体验活动。“演员唱到妙处,掌声从茶桌直接飞到檐角。”成员高颖在实践笔记中写道,“那一刻我们明白,非遗不能只停留在橱窗内。当它潜入实景、融入市井,传承人便成为城市烟火中的‘NPC’,观众也不再是过客,而是入戏的票友。”游客在蕈油面的热气与苏州评弹声的交织中,实现从非遗观赏者到生活参与者的转变,真切领悟非遗与市井烟火、城市文旅的共生共荣,展馆与实景互补,力促非遗文化有机融入城市旅游肌理。

(图2:常熟燕园的评弹与园林早茶沉浸式体验活动)

 

(二)“线上+线下”非遗传习路径联通两岸情谊

7月15日,由全国台联台胞部组织的“走进江苏——台湾青年对话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在南京启动。7月18日下午,实践团追溯到古琴艺术的起源地——“琴川”常熟,参访并全程记录了该站“世界遗产与年轻人”活动。该活动由常熟两岸书院主办,是江苏省“中华文脉营”重点交流项目,内容涵盖虞山琴派古琴体验雅集、名家教习与互动表演。

常熟两岸书院作为2025年度“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巧妙利用苏式园林“挹秀园”的原有格局,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增设文创展区与茶社雅集,将传统厅堂焕新为影像馆与沙龙场所,打造出“一院多景”的文化体验空间。

在常熟两岸书院的古琴体验活动中,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共同沉浸于虞山琴派的悠远琴音之中,以琴为媒,勾勒出一幅“一脉琴音贯两岸”的动人图景。在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尉华老师指导下,两岸青年学习辨识古琴减字谱。台湾青年中,有指法娴熟者信手拨弦,余韵流淌于回廊与山石之间;而初次抚琴者则在弦音中惊叹:“好像把江南水气留在了指尖。”通过琴音的传递,两岸青年的情感在文化认同与共鸣中交织。这种文化共鸣并非局限于书院的静态体验,而是借助现代技术的桥梁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

常熟两岸书院院长赵丽娜介绍,古琴传习已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开展,既可在书院沉浸体验,也能通过云端教学跨越地域限制。“花间雅集‘古琴与琴诗’课程”已作为优质案例入选“2025年常熟市公共文化配送项目”,未来将通过文艺中心、文博中心及镇(街道)配送至社区、学校与商圈,真正让非遗落到“家门口”,拓宽市民线下体验与研习渠道。而在线上,云端课程让古琴的旋律跨越海峡,传递到屏幕前的千家万户。非遗在此扮演的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连通两岸情谊的纽带。通过古琴,两岸青年共同体悟中华文化深厚的根基,传统技艺在彼此的指间传递,如同细雨滋润心田,让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在两岸间生根发芽。

(图3:常熟两岸书院“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的两岸青年合影)

(图4:陈尉华老师在讲解虞山派古琴艺术的发展脉络)

 

(三)社区非遗趣味焕新——“AI + AR”科技助力非遗教育实践

8月15日,实践团在南京建邺区图书馆参与了暑期“非遗中国结”亲子体验课堂。南京市市级非遗传承人高志红老师通过故事引入,手把手教授孩子们编织“凤尾结”。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绕、拉、收等动作,将彩绳化为艺术品,也将非遗的温暖绕进掌心。该活动由图书馆与莫愁湖景区合办,成功系紧了亲子互动与非遗传承的双重纽带,也启发了团队利用技术助力非遗进社区的想法。

(图5:南京建邺区图书馆暑期“非遗中国结”亲子体验课堂合影)

(图6:高志红老师在讲解凤尾结的编织方式)

8月19日,团队在裴家桥社区举办“剪纸拓印小匠星,AI创艺智趣营”活动,孩子们学习使用“即梦AI”生成非遗海报,深入了解剪纸知识后动手创作,作品经现场拓印、上传至元美名片3D云展厅,形成AR在线画廊,让家长实现线上观展与互动。社区单书记接受采访时,表示活动举办后,社区内反响不错。非遗借科技之力走出展柜,以鲜活姿态扎根社区,留存于孩子记忆,绽放在家长朋友圈中。

(图7:裴家桥社区暑期“剪纸拓印小匠星,AI创艺智趣营”活动合影)

 

(图8:裴家桥社区小朋友的个人剪纸成果展示)

 

(图9:元美名片AR云展厅“非遗小匠星,AI智趣营”在线画廊)

 

(四)非遗传播数字化转型——非遗文创设计及IP塑造

实践团将非遗活动剪辑为微视频、纪录片,借助多媒体平台矩阵传播,推进非遗数字化保存推广。同时,深挖裴家桥社区AI创意成果,以南京非遗为主题,创作城市非遗主题海报,为城市文化宣传添砖加瓦。团队成员发挥设计专长,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取国潮配色,融合传统手工艺元素,使用即梦等AI生成工具生成Q版角色,开发金属挂件、潮玩盲盒等文创产品,赋能文旅消费。未来,这些IP形象有望延展为动画、漫画故事,开启非遗知识趣味科普新篇,实践团以此搭建从非遗到创意IP的设计转化通路,为非遗数字化开发注入新活力。

(图10:团队成员使用“即梦AI”生成的城市非遗主题海报及文创产品)

南京林业大学“跨界活化非遗·数字赋能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活动构建了一个“认知—共生—转化”的非遗活态传承闭环,深刻领悟到非遗绝非仅是博物馆静默展品,而是跃动于城市文旅、社区街巷、云端屏幕的鲜活日常。新时代青年肩负使命,既要守护技艺根基,更要借数字化新质手段,赋予传统当代表达,使文化自信与技术赋能同频共振。让非遗在数字浪潮中生生不息,于每一次指尖点击、每一次温柔抚触里,向世界诉说中国非遗的匠心传承与浪漫风华,这便是青年在文化传承之路上的创新探索。

 

 

撰稿:熊紫欣、孙静怡

摄影:高颖、马鑫群、张婕

 

标题:跨界活化非遗·数字赋能新生: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跨越宁虞探寻非遗活化新路径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sy/37704.html

心灵鸡汤: